什麼紙幣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原來只有10元紙幣由金管局發行,其餘面額的港元紙幣都由三家銀行發行。你知道這些紙幣有什麼不同嗎?繼續往下看,了解香港紙幣的前世今生!香港金融管理局目前只發行10元紙幣,面額為10港元,是港幣中最小的紙幣。其餘2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紙幣則由滙豐銀行、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發行,但實際發行權仍在金管局手中。10元紙幣的設計風格也與其他銀行發行的紙幣有所不同。
香港三大發鈔銀行是哪些?
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以下三家商業銀行發行港元紙幣 :
-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這三家銀行發行的港元紙幣面額包括 :
面額 | 發行銀行 |
---|---|
20元 | 滙豐、中銀、渣打 |
50元 | 滙豐、中銀、渣打 |
100元 | 滙豐、中銀、渣打 |
500元 | 滙豐、中銀、渣打 |
1000元 | 滙豐、中銀、渣打 |
政府在2002年和2007年分別發行10元紙質和塑質鈔票 。 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紙幣時,必須按照聯繫匯率制度以1美元兌7.80港元的匯率,向外匯基金交出美元;贖回已發行紙幣時,也必須以相同匯率從外匯基金取回相應美元 。 發鈔銀行發行的紙幣都是由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在香港印製 。香港印鈔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如下 :
- 香港特區政府持股55%
-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持股15%
- 三家發鈔銀行各持股10%
香港印鈔有限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為三家發鈔銀行印製港元紙幣 。 香港的現代銀行史始於1845年,當時一家總部於印度的銀行東藩匯理銀行來港開設分行,成為香港首家發鈔銀行 。其他銀行也相繼到來設立分行,大部分均發行鈔票。 1935年,香港政府公布以「港元」作為香港貨幣單位,並設立外匯基金,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紙幣首次被指定為法定貨幣 。 1959年,有利銀行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收購。1969年,印度新金山匯理中國銀行與英屬南非標準銀行合併,改名為渣打銀行 。 至於中銀香港為何能成為發鈔銀行之一,可能與其在80年代化解港元匯價危機、銀行擠提事件等有關,地位直線上升 。1993年香港立法會承認中銀香港分行發鈔的合法性,1994年中銀正式發行港幣 。 可見,香港三大發鈔銀行的地位和角色都源自香港的特殊金融地位和政治因素。滙豐和渣打作為英資銀行,中銀則代表中資銀行的利益。三家銀行共同肩負起發行港元紙幣的重任,在維護香港金融穩定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香港目前流通的港元紙幣面額有哪些?
香港目前流通的港元紙幣面額包括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其中10元紙幣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代表政府發行,其餘面額則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 政府在2002年首次發行10元紙質鈔票,並於2007年改為發行10元塑膠鈔票。這是因應市民對10元紙幣的需求,以及10元硬幣不便攜帶等因素。
面額 | 發行年份 | 發行機構 | 材質 |
---|---|---|---|
10元 | 2002年、2007年 | 政府 | 紙質、塑膠 |
20元 | – | 滙豐、中銀、渣打 | – |
50元 | – | 滙豐、中銀、渣打 | – |
100元 | – | 滙豐、中銀、渣打 | – |
500元 | – | 滙豐、中銀、渣打 | – |
1000元 | – | 滙豐、中銀、渣打 | – |
政府之所以選擇發行10元紙幣,一方面是因為10元是港元中最小的面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市民的使用習慣。10元紙幣便於攜帶和保存,深受市民歡迎。 根據統計,2018年政府發行的10元鈔票總值達45億港元,其中塑膠鈔票佔85%。可見10元紙幣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很高。 政府最初的計劃是以10元硬幣取代10元紙幣。但由於10元硬幣較重,不太方便攜帶,加上市民對10元紙幣的依賴度高,政府最終還是決定繼續發行10元紙幣。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曾經是唯一一家發行10元紙幣的銀行。該行的10元紙幣以綠色為主調,民間俗稱「青蟹」。而政府發行的10元紙幣則被稱為「花蟹」。 10元紙幣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市民最常用的紙幣之一。政府和金管局一直致力於確保有充足的10元紙幣在市面流通,滿足公眾需求。
香港10元紙幣的歷史沿革
10元紙幣是香港最小面額的紙幣,其發行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當時主要由3家銀行負責發行,分別是:
- 香港上海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滙豐銀行)
- 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即後來的渣打銀行)
- 印度倫敦中國三處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有利銀行)
這3家銀行的10元紙幣在設計上曾多次變更,尺寸、顏色和風格各不相同。 直到二戰結束後,只剩下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繼續發行10元紙幣。兩家銀行分別在1959年和1961年改變了10元紙幣的設計,除了大幅縮小尺寸外,兩款紙幣的外觀也趨於一致。滙豐銀行的圖案設計變化並不大,而渣打銀行則改以紅色為主調。 到了1970年代,渣打銀行再次大幅更改10元紙幣的設計,改以綠色為主調。1979年,該行又推出了以中國傳統瑞獸為題材的新版10元紙幣,採用了「鯉魚」圖案。 自1985年起,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先後重新設計10元紙幣,尺寸再度縮小至現行的大小。滙豐銀行在1992年最後一次發行10元紙幣後,便停止了此面額的發行。而渣打銀行在1993年因應香港主權移交,更改了原有帶有英國色彩的設計,不過新版紙幣的發行時間也很短暫,只維持到1995年。 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即後來的中銀香港)開始發行港幣紙幣,但並未包括10元面額。 隨著發鈔銀行逐步停止發行10元紙幣,這與香港政府計劃以10元硬幣取代10元紙幣的政策有關。政府原本希望藉此推動小額貨幣的硬幣化,但由於10元硬幣較重不便攜帶,加上市民對10元紙幣的需求仍然很高,尤其是過年時用於壓歲錢,因此政府最終還是在2002年委託香港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10元紙幣。 這款新版10元紙幣以紫色為主色調,與以往銀行發行的10元紙幣有很大不同,民間也因此俗稱之為「花蟹」,以區別於滙豐銀行的「青蟹」。為了配合10元紙幣的重新發行,原本以紫色為主的50元紙幣也被重新設計,改以綠色為主調。 2007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又推出了10元塑膠鈔票,成為香港貨幣史上首次發行的塑膠紙幣,俗稱「膠蟹」,其設計與「花蟹」基本相同。 可以看出,10元紙幣的發行歷史經歷了多次變遷,反映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政府貨幣政策的調整。從最初由3家銀行發行,到後來只剩滙豐和渣打,再到政府直接發行,10元紙幣的地位和角色也不斷演變。
香港金融管理局如何管理港元紙幣發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是香港的中央銀行,負責管理和監管香港的金融體系,包括港元紙幣的發行。金管局授權三家商業銀行發行銀行紙幣,分別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和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這三家銀行發行的紙幣面額包括2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
授權三家商業銀行發行銀行紙幣
金管局授權三家商業銀行發行銀行紙幣的過程是透過簽訂協議,規定了發行的條款和條件。這些銀行必須按照聯繫匯率制度,以指定的匯率,即1美元兌7.80港元,向外匯基金交出美元;贖回已發行銀行紙幣時,也必須以相同匯率從外匯基金取回相應美元。
由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在香港印製
金管局授權的三家商業銀行發行的銀行紙幣都是由香港印鈔有限公司(香港印鈔)在香港印製。香港印鈔有限公司是金管局在1996年4月從英國德拉魯集團購入的印鈔廠,位於香港大埔。政府持有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對該公司行使控制權,並由金管局總裁擔任公司主席。
政府持有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
政府持有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對該公司行使控制權。這是因為金管局在1996年4月從英國德拉魯集團購入了印鈔廠,並將其改名為香港印鈔有限公司。1997年3月,政府將香港印鈔的15%股權售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同年10月,政府再向三家發鈔銀行合共出售香港印鈔30%股權(即每家發鈔銀行10%)。政府仍為香港印鈔的大股東,對該公司行使控制權,並由金管局總裁擔任公司主席。 總之,金管局授權三家商業銀行發行銀行紙幣,並由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在香港印製。政府持有香港印鈔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對該公司行使控制權,確保港元紙幣的發行和流通符合政府的貨幣政策。
香港紙幣的防偽技術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發行港元紙幣時,採用了多項先進的防偽技術,確保港元紙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多層次防偽設計
港元紙幣採用了多層次的防偽設計,包括:
- 光變油墨 – 在紙幣上印有特殊的光變油墨,當紙幣傾斜時會產生顏色變化,難以仿製。
- 隱藏圖像 – 在紙幣上隱藏了肉眼難以辨識的微細圖像,需要借助放大鏡或其他工具才能看清。
- 水印 – 紙幣內部含有半透明的水印圖案,可在紙幣背光時清晰可見。
- 安全線 – 紙幣內部嵌有安全線,可在紙幣背光時清晰可見。
- 觸感特徵 – 紙幣表面有特殊的觸感,可以通過觸摸來辨識真偽。
先進印刷技術
港元紙幣採用了先進的印刷技術,包括:
- 凹版印刷 – 在紙幣上印有凹凸感的圖案,可通過觸摸辨識。
- 鋼版印刷 – 在紙幣上印有精細的圖案和文字,難以仿製。
- 鐳射雕刻 – 在紙幣上雕刻有微細的圖案和文字,可在紙幣背光時清晰可見。
獨特的材質
港元紙幣採用了獨特的材質,包括:
- 聚合物 – 10元紙幣採用了塑膠聚合物材質,較傳統紙質更耐用。
- 複合材料 – 其他面額的紙幣採用了複合材料,包括棉纖維和聚合物,提高了紙幣的強度和防偽性。
持續更新
香港金融管理局會定期更新港元紙幣的防偽技術,確保與時俱進,應對不斷升級的偽造手段。最新版本的港元紙幣採用了更加先進的防偽設計,包括3D全息圖、動態水印等。 香港金融管理局非常重視港元紙幣的安全性,採用了多項先進的防偽技術,確保港元紙幣在流通過程中不會被仿製和偽造,維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紙幣的設計演變
香港紙幣的設計歷經多次變更,反映了香港經濟金融發展的軌跡。
早期紙幣設計
19世紀中期,香港最初由3家主要發鈔銀行發行10元紙幣,包括香港上海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滙豐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即後來的渣打銀行)以及印度倫敦中國三處滙理銀行(即後來的有利銀行)。這些早期紙幣的設計各不相同,在尺寸、顏色和風格上都有所差異。
戰後紙幣設計
二戰結束後,只剩下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繼續發行10元紙幣。兩家銀行分別在1959年和1961年改變了10元紙幣的設計,除了大幅縮小尺寸外,兩款紙幣的外觀也趨於一致。滙豐銀行的圖案設計變化並不大,而渣打銀行則改以紅色為主調。
1970年代紙幣設計
到了1970年代,渣打銀行再次大幅更改10元紙幣的設計,改以綠色為主調。1979年,該行又推出了以中國傳統瑞獸為題材的新版10元紙幣,採用了「鯉魚」圖案。
1980年代紙幣設計
自1985年起,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先後重新設計10元紙幣,尺寸再度縮小至現行的大小。滙豐銀行在1992年最後一次發行10元紙幣後,便停止了此面額的發行。而渣打銀行在1993年因應香港主權移交,更改了原有帶有英國色彩的設計,不過新版紙幣的發行時間也很短暫,只維持到1995年。
1990年代紙幣設計
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即後來的中銀香港)開始發行港幣紙幣,但並未包括10元面額。
2000年代紙幣設計
隨著發鈔銀行逐步停止發行10元紙幣,香港政府在2002年委託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10元紙幣,以紫色為主色調,與以往銀行發行的10元紙幣有很大不同,民間也因此俗稱之為「花蟹」。為了配合10元紙幣的重新發行,原本以紫色為主的50元紙幣也被重新設計,改以綠色為主調。 2007年,金融管理局又推出了10元塑膠鈔票,成為香港貨幣史上首次發行的塑膠紙幣,俗稱「膠蟹」,其設計與「花蟹」基本相同。 可以看出,香港紙幣的設計演變反映了香港經濟金融發展的歷程。從最初由3家銀行發行的紙幣,到後來只剩滙豐和渣打,再到政府直接發行,紙幣的設計風格也隨之變遷。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折射出香港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
香港紙幣與硬幣的關係
政府計劃以10元硬幣取代10元紙幣
香港政府曾經計畫以10元硬幣取代10元紙幣,以減少紙幣的使用和增加硬幣的流通量。這個計畫的目的是希望減少紙幣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污染,並提高硬幣的使用率。但是,這個計畫卻遇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
民眾對10元紙幣需求仍然很高
民眾對10元紙幣的需求仍然很高,主要是因為10元硬幣的尺寸太大,攜帶不便。另外,每逢過年時,民眾也習慣使用新紙幣作為禮物,10元硬幣不能滿足這個需求。因此,政府的計畫最終未能實現,反而是重新發行10元紙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
10元紙幣的重新發行
2002年,香港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10元紙幣,以紫色為主色,俗稱「花蟹」。這款紙幣的設計與以往的紙幣有很大不同,引起了不少民眾的關注。2007年,金融管理局又發行了10元塑膠鈔票,俗稱「膠蟹」,其設計與「花蟹」基本相同。
10元紙幣的流通情況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政府發行的10元鈔票總值45億港元,其中膠幣佔85%。這表明了10元紙幣仍然是香港貨幣流通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總之,香港紙幣與硬幣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考慮到民眾的需求和習慣,以及政府的政策目標。